双创学者【名家录&精品汇】双创教育的“理”与“路”——记东北大学双创院长 孙秋野

2021-06-29

栏目先导

新时代呼唤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创业精神成为高等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育人课题。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践行机、融合剂、倍增器,将三创教育内容和思想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提升专业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效实现教育社会价值的提升,促进教育效益的增长。 

 

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

孙秋野

SCHOLAR
孙秋野·个人介绍

孙秋野,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IET Fellow,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库首批专家。

2019年7月,孙秋野教授被委任为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统筹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工作。任职以来,他坚持专创融合、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深度剖析创新、创业、创造内在逻辑和内涵,致力于双创金课孵化、教育制度改革、实践体系重构和教育平台打造,首创性提出“基于新工科的工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优化升级。

 

实施东北大学特色工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顶天立地”的不懈追求,坚持不懈地培养拔尖创新人“顶天立地”的不懈追求,坚持不懈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孙秋野教授设计实施了东北大学特色工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实现ACTION团队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并连续5次代表中国出征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他所指导的T-DT团队蝉联RoboMaster全球总决赛冠军,实现东北大学四次进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十强的优异成绩。

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践行机、融合剂、倍增器,通过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创新实践、深化专创融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基于新工科的工创创新创业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打响了国内高校“服务社会”领域的声望,取得了创新创业创造动能释放、创新创业人才辈出的可喜成绩,“产学研结合”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东北大学有目共睹、最鲜亮的办学特色。

融合五育教育元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模块,优化“基础知识普及、专业课程融入、实用技能提升”的梯度型、交错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文化引领,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校长奖章”,建立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等活动转换学分机制,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十三五”以来,累计开设《创造力开发》《批判性思维》《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50多门;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开展想象力普培计划,年均吸引2万+人次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达100%。

组建创新实验班、创业先锋班,建设万平米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典型、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36个;研究力提升计划累计实施优秀创新创业项目1600余项,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人数超过50%。年均1000余人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竞赛平台上斩获大奖。其中,海洋之心团队勇夺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海底巡线竞速赛冠军,实现了学校在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上的历史性突破;国际小型无人飞行器竞赛东大团队首次参赛,一举夺得室外组冠军,打破该奖项11年来无中国队获奖“纪录”。T-DT团队斩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RoboMaster 2019机甲大师赛总冠军,以12项组别一等奖蝉联2020机甲大赛线上赛冠军,获“地表最强机器人战队”美誉;ACTION团队实现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Robocon四连冠,2017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仅50个)。2020年,学校入选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2020TOP10%。

基于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共办“本硕博贯通英才”实验班,与华为、谷歌、微软等公司合作建立多个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及学生创新实验室。对标行业发展,“双创”实践孕育学生企业84家,2人获评全国创业英雄十强,3人获评全国创业英雄百强,7人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年均1000余人在国内享受盛誉的竞赛平台上斩获大奖,越来越多的东大学子在国际舞台中发出东大声音,绽放青春风采。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东大学子勇夺国际特等奖;第44届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以世界排名第62名刷新竞赛成绩;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学校以1金1银4铜的历史最好成绩首捧“优胜杯”。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TOP100中,东北大学奖项数量位列全国第三(330项),综合排名全国第六(总分92.1),刷新学校在该项权威榜单的排名记录。

首创“基于新工科的工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孙教授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承担部省市教改项目4项;发表/录用教改论文6篇,出版教材10部;他连续多年担任东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导师,筹建能源互联网创新团队是东北大学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之一;他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等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6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优秀3项。也因此,他担任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库首批专家、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理事会副秘书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辽宁青年创业导师等职务。

面向新工科的工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创新、创业、创造的关系。创造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原动力,创新创业是创造的价值体现;三者在价值程度上体现出逐步放大、在创新程度上体现出逐步聚焦的递进式关系。从“双创”到“三创”,是引领教育回归本质的过程。“创造”的提出,更易于在精神引领上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频共振”,增强“创造精神”在新时代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这样的逻辑框架下,创造应视为创新创业的灵魂,创新创业则是创造的归属和实践,从创新创业到创新创业创造绝并不是三创的线性相加,而是立体相乘,这也正是工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起点。

面向新工科的工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基础是终身学习、学科交叉与专创融合。从人才培养价值定位出发,基于创新的终身学习理念、学科融合的广度和专创融合的深度,必然成为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基础。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赋予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把培养终生学习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基于创新的知识构建与综合应用,帮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和教育“贯穿一生”的意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完成从学科导向到产业需求导向的转变,打破单一学科的结构化、模块化教学;从强调学科基础转向满足个性发展多样性需求,打造“创新—创业—创造”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着力培养引领新学科发展的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应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结合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实训实践环节等方面全方位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面向新工科的工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路径是从“双创”到“三创”的全面优化升级。一是以文化和精神为引领,重构三创教育育人之魂:从“双创”到“三创”的变革,更多解决的是价值观教育问题,要从思想上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创造、为谁创新创业创造以及如何创新创业创造。二是以激励和评价为导向,营造三创教育育苗之境: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坚持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构建专业(大类)培养体系,强化知识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及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培养。三是以课程和师资为基础,筑就三创教育播种之基:将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通过导师指导下的项目实践和跨界学习,使学生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工具,探索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设计与原型技术,实现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四是以实践和基地为载体,提升三创教育培养之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打造实践平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构建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模块,打造创新创业竞技大平台;建立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共用机制,组建“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立起“产、学、研”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工厂苗圃”的学生创新创业链条。

 

此外,孙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互联网的建模与优化运行,分布式多能源综合互补优化,多智能体协调控制,机器学习及其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近5年来,孙教授主持国家变革性技术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科委后勤保障部重点课题等多项重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检索超40篇,在IEEE汇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长文16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论文SCI引用超1000次;授权发明专利27项。作为前三完成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产学研创新促进奖等重要奖项十余项。也因此担任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秘书长、CCDC组委会常设副主席、2020年CCC组委会主席等职务;兼任《IEEE TNNLS》、《IET CPS:T&A》、《Int. Trans. Electr. Energ. Syst.》、《自动化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编委。

 

  
打造《创课启蒙》等精品课程

    孙教授认为: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坚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指导原则之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努力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他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他先后担任了本科专业必修课《电力系统分析》、《专业概论与职业发展》、专业选修课《智能电网》,研究生通识类课程《能源互联网与自能源》、《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的主讲教师。他设计开发了本科通识类课程《创客启蒙》《创业基础》《创业先锋班》、《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打开思维的盒子:40法》等创新创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获2021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业基础》获辽宁省一流课程(社会实践类)、《创业先锋班》获东北大学本科生优秀教学案例、《创客启蒙》为东北大学思政示范课程。

图片
图1 东创空间全新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创客启蒙》

1.思创结合,重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他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不仅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更主要的是结合国家战略政策,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把大学生塑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因此,要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元素,把价值引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教育浸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他们打破原有体系框架,将课程重新规划为五级四类的全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即分为科研伦理课、创新思维课、创造能力课、创业素养课、综合实践课五个级别,通识教育课、专业增强课、能力提升课、素质拓展课四个类别,每一级别的各类课程均融入不同侧重点的思政教育元素,其中《创客启蒙》课程就是创造能力级别的通识教育课。

《创客启蒙》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艺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东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与创新创业学院协作开设,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

课程注重思想启迪与实践操作,课程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融入了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社会担当、人文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通过社会担当和文化传承意识的提升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组织能力、销售能力的提升开展智育教育;通过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执行力和抗挫力的提升,锻炼百折不屈的的品性与体魄;通过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提高感受美、创造美、分享美、传递美的能力;通过工程技术学习与实训提高劳动技能与能力。

图片
图2 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以《创客启蒙》课程为例

2.针对性选拔教学对象,形成师生交互式成长的关系

《创客启蒙》课程利用各学院、学生组织等渠道进行招生宣传,通过学院报名,后统一进行筛选。一般而言,申请选课的同学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2)缺少可直接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

图片
图3 选课学生线上面试选拔评审

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闭塞了师生互通的渠道,当教师在课程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就可以发挥其优势——认可学生的优点并促进其自我提升。这就要求:一方面,在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块,学生不成熟的想法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作为师者,可以从中观察到共性问题并归纳总结个中原因,进而在教学改进中探索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是身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认识,在课程实践中,师生角色是共同学习的交互式成长关系,教学相长。如,在课程配套方面,课程引入学院基地孵化的学生创业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教学配合进行项目实践落实与课程录制,形成在教学、实践、企业服务过程中连接课堂与创业。

3.联动授课、过程考核,形成多维度能力评价图谱

《创客启蒙》课程除了在选课模式上引入竞争考核机制以外;在授课模式上,也采用多教师联动授课,在结课基础上采用过程考核方式。

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采取多样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文献查阅、小组讨论、教师引领、参观考察、社会调研、案例赏析、团队训练、实践操作、综合展示等教学方法。

课程基于创新思维训练、文化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生产与销售、销售利润反哺社会等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欣赏国内外特色文创产品的基础上,完成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营销等全链条实践,最终将销售盈利捐赠给学校对口扶贫县的中小学。对于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可在与贫困县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生产,促进当地增加营收。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够整体体验创业过程。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组建团队,通过对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并结合工程技能、设计美学等进行创新实践;对相关文化衍生品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意开发,并利用所学习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将开发的产品进行实际的创业项目实践,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进行综合项目的组队合作,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非本专业学科的知识盲区,这正是创客启蒙课程希望促进学科交叉的尝试,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体会到的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图5《创客启蒙》课程成果落地安排

整个课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合作与实践,通过优势互补、专业分工协作,进行从设计到生产,由产品到商品的链条式创客启蒙体验。通过学习创新、创造、创业思维与实践的同时,身体力行地从过程中拓展视域、增进技能。采用近乎于“自由”的上课形式,将本科学习中的横向联系加强,通过项目实践把纵向探索精深化,对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与思政教育的学习起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

图 6《创客启蒙》评奖价值纬度

该教学模式在文化内涵传承和公益创业的过程中,通过将销售所获利润捐赠给学校对口扶贫单位或在课程中融入精准扶贫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贡献思维和公益心;在设计、生产、销售综合知识的掌握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生产能力、组织能力、销售能力等;在检验市场调研、市场营销执行效果时,增强学生的执行力和抗挫折能力,锻炼百折不屈的品性;在感受美、创造美、分享美、传递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的综合水平;在工程技术学习、实训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最终,经过课程学习后,再通过雷达图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图谱。

图片
图7《创客启蒙》学生能力评分雷达图

4.加强教学反思,聚焦难题,凝练课程特色

《创客启蒙》课程将理论学习、文化感悟、实际生产、市场验证、公益实践融为一体,并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充分展示,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分享美、传递美。将思政理论与双创实践相融合,真正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和传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引导大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与此同时,《创客启蒙》课程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方面仍面临着三大新挑战:第一,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或重构的研究,即中观层面研究不多且不够深入。第二,针对单一课程的改革较多,缺少完全在新型教育理念下开设的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第三,单一来源教师团队开展教学实践较多,缺少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探讨。

为此,《创客启蒙》课程团队将进一步焦聚以下三个重要问题,进行课程迭代。第一,深入分析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的阻碍因素;第二,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的实证分析;第三,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建设新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范例。

 

 

图片

以终为始,持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以终为始,持续变革,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五年来的通识。孙教授谦虚地说“与同行其他高校相比,东北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然处于‘创业期’”,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融入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与行业、企业、社会发展融合度有待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均有待建立和完善。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继续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化机制,全方位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进一步明晰优势、凝练特色、提升成效,积极培育教学成果奖,完善思想启蒙、方法提升、专创融合、实践实训四大课程板块设计,促进创新创业辅修项目落地,在全国高校中树立创新创业‘东大模式’和‘东大品牌’”。

END

“双创学者”专栏欢迎随时投稿

【重磅征集】关于组织开展“双创学者”专栏计划的通知

 

编辑:贾卓敏

审核:徐杨巧

联系电话 : 010-62795568

联系邮箱 : ieercc@tsinghua.edu.cn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