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十讲》教材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李华晶教授
2025年8月
《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十讲》教材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构建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创新创业管理智慧的融合框架,促进人工智能头雁效应与创新创业动能优势同频共振,指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掌握新事业创立和新价值创造的数字素养。教材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和行动路线,为数智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获得2015-2024深化⾼校创新创业教育改⾰优秀教材一等奖。
李华晶,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数绿协同发展等。兼任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成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理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和课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十周年项目典型案例”、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遴选成果(A)等荣誉奖项。
《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十讲》教材内容定位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是具有头雁效应的创新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创业力量,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新事业创立和新价值创造开辟出广阔空间。新时代创新创业者有必要了解人工智能所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及时跟进和认识人工智能嵌入下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最新变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共生,为破解创新创业短板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提高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教材内容整合构建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教学框架。创新创业管理三个关键要素——创业者(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人工智能三个基本支柱——算法、算力、算料(数据),以及人文智慧三个哲学问题——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要素、三支柱、三问题对应衔接、形成整体。根据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思路,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不是源于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内部,而源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协同联动,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者是中坚力量。根据创新创业三要素、人工智能三支柱、人文智慧三问题内在联系,构建如图1所示的一体两翼的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教学框架,即以创新创业者的管理行动为引领主体、以人工智能硬技术和人文智慧软思想作为两个支撑体系。
本教材内容采撷人工智能硬技术与创新创业软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激发创新创业者拥抱人工智能、激活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价值,特别是面向中国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理论融合和实践前沿,针对跨学科学习的特点,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为主题,通过十讲内容呈现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实践探索和问题反思。教材已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转化为高水平教改项目、教研论文、精品课程和好评课堂,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行动水平,让学生在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学设计中启智增慧。
教材内容的模块体系参见图2所示,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1)一条主线:紧扣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融合的主线展开全书内容。(2)二元属性:兼顾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属性与创新创业经济管理属性。(3)三层定位:整合学科交叉的理论定位、情境不确定性的实践定位、服务社会的价值定位。(4)四个面向:遵循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战场、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美好生活的指向。(5)五大模块:十讲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和相应要点——基础模块(谋融合)、主体模块(强领导、守伦理)、行动模块(建生态、塑思维、设模式、重精益)、环境模块(拓区域、善治理)、展望模块(育人才)。(6)六栏专题:设计了“中国风”“硬科技”“软思想”“冷知识”“热应用”“他山石”六个专栏以丰富素材、启发思考。
图2:教材设计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内容模块与教学要点
教材应用创新方面,有机联动配套慕课《人工智能与创业智慧》的建设,吸收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前沿,建设具有原创性和先导性的知识框架,开展产学协同、科教融汇,建设数字教材和知识图谱,实现数智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教材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智慧思想,联动技术创新行动与创业管理思想,设计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打通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节点问题,撷取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实践动态,共创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
教材教学效果好、应用前景广:助力“四新”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推动学科交叉反哺人工智能和创新创业的通识教学,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专业学科发展,支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融入绿色创新创业特色优势,指导学生数绿协同创新创业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激发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创新,以人工智能丰富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场景、提升课程思政浸润。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教材线上线下全过程全要素服务各类学习者,搭建交流共创平台。
在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教材团队将不断建设精进,打造数绿协同教材矩阵,助力师资卓越发展、教研相长,促进人工智能头雁效应与创新创业动能优势同频共振,指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掌握新事业创立和新价值创造的数智素养,为敢闯会创、善作善成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十讲》教材由北京林业大学李华晶教授主导编写,独具学科交叉特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创新创业管理智慧。教材紧扣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融合主线,兼顾技术属性与经济管理属性,整合理论、实践、价值三层定位,面向科技前沿、经济战场、国家需求及美好生活四大方向,构建了包含基础、主体、行动、环境、展望五大模块的内容体系,并设计“中国风”“硬科技”等六栏专题。教材通过配套慕课、数字教材及知识图谱建设,实现产学协同与科教融汇,有效打通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节点问题,及时呈现实践动态。教材不仅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提升其创新创业思维与行动水平,助力了“四新”人才培养,推动了学科交叉与通识教学,支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融入绿色创新创业特色,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此外,教材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全过程全要素服务学习者,搭建交流共创平台。教材建设团队将持续精进,打造数绿协同教材矩阵,促进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优势共振,为培养具备数智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更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