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三力三创,五育五融”双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复肿实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学与学生工作部主任何珂

IEEAC

 

 

 

 

 

 

 

 

 

 

“三力三创,五育五融”

双创教育体系构建与复肿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教学与学生工作部主任何珂

 

2025年6月

 

 

“三力”即组织领导力、统筹执行力、融合创造力;“三创”即创新“有组织”医行模式、“可持续”医行基地、“强转化”医行课堂;“五育”即思政、专业、实践、课程、科研;“五融”即思创融合、医教融通、校地融合、专创融合、科教融汇

通过强化“三力”,促进双创教育组织建设+机制完善、医教协同+教思融合、数字管理+科技赋能,实现“三创”,依托“五育”举措做好“五融”探索,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增添医科特色,助力特色双创育人提供成功范例

 

 

01
学者介绍
SCHOLAR INTRODUCTION

 

何珂,复旦大学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学与学生工作部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乐在医行”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教育专科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专家库成员,主要负责过高校和医院院校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毕业后教育(住培、专培)和书院建设等领域创新创业工作,擅长医教协同政策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曾主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课题等10余项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曾荣获“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管理者”“复旦大学研究生十佳辅导员”“复旦大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多次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持1门面向教师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课程《心有所信,乐在医行——高校附属医院辅导员特色能力建设》和1门面向学生的复旦大学通识选修课程《医疗援建范式与医德修养实践》,完成《高校附属医院师资创新创业项目培训资料汇编》,着力探索和创新高校附属医院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有效路径,曾多次作为指导老师之一指导医院学生双创项目获“挑战杯”“国创赛”“知行杯”等国赛及省赛奖项

 

 

02
主要内容——医行双创,育人创新
MAIN CONTENT

 

一、强化组织领导力,促进双创教育“组织建设+机制完善”,创新“有组织”医行双创模式,结合思政育人探索思创融合,提升师生双创育人获得感

本成果通过强化双创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双创育人条线职能,实化双创育人激励机制,探索“有组织”医行双创模式,形成以党团支部保障政治引领,以党团班、导师课题组、学生社团为双创主体,以奖学金评定、导师职称晋升为激励,强化双创育人与日常思政教育相结合,按照“聚合国家发展、融合校院特色、统合师生双创”的原则遴选精准适宜的双创选题,开展“导师+辅导员”双创育人培训,积极培育导学互促型、导师驱动型项目,着力探索思创融合路径。总结上述模式的《高校附属医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与实践》一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引领青年”系列学术活动研究与实践成果(唯一入选的高校附属医院成果)

 

图:高校附属医院“有组织”医行

双创模式架构及复肿实践成效

 

二、强化统筹执行力,促进双创教育“医教协同+教思融合”,创新“可持续”医行双创基地,结合专业育人与实践育人,探索医教融通与校地融合,提升校地双创育人整合度

本成果通过用好高校医院与社会场域协同、院校与毕业后教育并重、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等资源,探索“可持续”医行双创基地,依托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课题,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肿瘤防治科普惠民,乡村振兴医路担当”为主题,联系老少边穷地区县中小学和县乡医院,将健康知识带进学校、医院、乡村,在开展肿瘤防治科普宣讲与医教帮扶活动的同时,精准加强“医教融通+校地融合”双创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医疗、教学资源优势,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和课程开发等方式继续提升县域医疗队伍能力,开展可持续性双创实践服务,相关项目获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

 

图: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竞赛

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成果封面

 

三、强化融合创造力,促进双创教育“数字管理+科技赋能”,创新“强转化”医行双创课堂,结合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探索专创融合与科教融汇,提升研学双创育人多循环

本成果通过高科技应用双创育人管理、高质量建设双创育人特色、高效能推广双创育人成果,探索“强转化”医行双创课堂,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多向循环。注重双创育人“线下课程”讲授,新开课程入选复旦AI课程体系院系建设项目,推进将双创育人成果转化为红色教材、融入通识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建设,入选复旦大学首批院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以课程育人探索专创融合;注重双创育人“云上红课”展示,通过日常记录和专题孵化“网络+”双创育人优秀作品,获评“挑战杯”全国竞赛红色专项活动最具感染力作品(全国百个);注重双创成果“工作坊”分享,推动双创育人传统优势同人工智能、大数据高度融合,将医学生双创实践调查成果应用于“AI+医疗”等临床应用类研究的开题依据和结果评价,以科研育人探索科创融合,搭建跨校“工作坊”平台,分享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做法和经验

 

图: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师生代表合影

 

03
成果特点——复肿双创,育人提质
KEY FEATURES OF FINDINGS

 

一、注重知行合一,重构优化肿瘤人才双创体系

本成果建立起“与学校本研贯通改革相结合,与医院双创教育目标相匹配”的全链条双创育人体系。一是注重学情分析,抓实践行课题。引导临床教师充分认识学校践行课题是与本科生早期接触的重要桥梁,结合双创意识培养,形成基于学科特色的品牌项目。二是注重双创训练,夯实课程建设。搭建本研双创实践、导师交流及学术互动平台,锻炼学生双创能力。加强双创教育类课程建设,丰富临床教师双创能力传授载体与形式。三是注重项目培育,扎实长程发展。以各级双创项目及本院“卓越学者”项目、“卓医计划”临床博士后项目为支撑体系,引导临床教师依托项目在双创育人中全面培养和全方位考察学生学员,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肿瘤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注重问题导向,强识增能临床转化师生团队

临床肿瘤学发展离不开新成果、新技术的临床转化,这不仅包含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还体现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成果一方面因材施教,基于学生能力与兴趣方向开展临床科研选题,利用综合性大学平台优势和医工融合新方法突破技术瓶颈,开展有临床价值的创新型科学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解构精准医学临床难题和研究成果市场价值;另一方面,除在高水平期刊中发表科研成果外,积极鼓励本科生、研究生、规培学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卓越杯、知行杯、挑战杯、国创赛等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助推师生团队全面发展

 

04
成效总结
SUMMARY OF OUTCOMES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聚焦当代医学生特点和附属医院特色,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乐在医行”辅导员工作室探索附属医院更好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构建“三力三创,五育五融”双创教育体系,并进行创新实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上海乃至全国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提供有益借鉴。具体成效如下:

 

一、学生双创项目屡获奖项

1. “‘心有所信,乐在医行’医教协同实践育人——肿瘤防治科普惠民,乡村振兴医路担当”项目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和“最具感染力作品”;

2. “穿针引‘腺’——开启前列腺癌精准局灶治疗2.0时代”项目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金奖、复旦大学“卓越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3. “AI助抗癌——人工智能赋能肿瘤诊疗创新实践”入选校级“揭榜挂帅”专项项目,获2024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二等奖。

 

二、师资双创培训已成体系

完成《高校附属医院师资创新创业项目培训资料汇编》,为医院师资梳理各类学生学员创新创业项目,开发“高校附属医院师资岗位胜任力分层分类培训及评价系统”等软件功能,服务师资双创培训的智慧高校附属医院教发中心创新实践先后入选“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优秀案例(全国6个)、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2024年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唯一医院入选案例)和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征集活动优秀案例。

 

三、理论双创成果多方肯定

2023年3月,《“心有所信,乐在医行”医教协同实践育人项目》入选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高校社会实践项目优秀案例。

2023年6月,《高校“网络+网格”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获2022年度上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2024年4月,《高校附属医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与实践》入选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引领青年研究”系列学术活动研究成果。

2024年7月,《“三力三创”医行精准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创新》荣获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优秀论文奖。

2024年10月,《医疗援建校史文化与援建人物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荣获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科研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电话:010-62792699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B637-2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51406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