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架构研究与模式实践——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刘金龙基金项目成果

2022.12.29

栏目先导

核心素养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是核心素养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刘金龙

 

项目负责人及团队简介 

刘金龙,1983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5G智能探测和辐射源感知认知。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业技术组通信委员等学术兼职。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发表SCI/EI科研论文20余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7项。个人成果获奖30余项,其中包括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等。

2008年刘金龙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在电子信息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一些奖项。从此,刘老师便走上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之路。2020年,刘金龙老师团队获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架构研究与模式实践”。刘金龙老师团队基于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应然逻辑结构,调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际状况,研究与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课程理念、课程分层结构及衔接、课程知识内容、课程体系保障内容,提炼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科学性。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所关注、倡导并且培养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正是当今大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核心素养,是个体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核心素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是核心素养从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环节。

 图1 核心素养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重构创新创业“阶梯态”课程结构、提出分层衔接方法

本项目研究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建立“阶梯态”课程结构。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层:理论通识课程位于金字塔的第一层,包含新思维与方法类课程、领导与沟通能力课程和创业指导类课程。

第二层:素质训练课程,包含创新实验课与创新研修课。

第三层: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包含竞赛指导类课程和集训类课程。

第四层: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主要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和大学创新创业园开展授课。

图2 “阶梯态”创新创业课程结构

 

三、研究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针对高校双创课程体系进行调研,本研究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建立“阶梯态”课程结构,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论通识课

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类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同时了解创新活动中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

领导力与沟通能力类课。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倾听等沟通交流能力,围绕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攻关克难精神,提高学生团队建设水平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业指导类课。帮助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基础,了解创业流程,学习创业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融资机制、公司创建、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体验创业氛围,提升创业技能。

图3 理论通识课课堂

(二)素质训练课程

创新实验课:在普通实验课的基础上,安排难度和深度适当的创新实验,对基础实验内容改革、提升和创新,为学生科技活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创新素质基础。

创新研修课:以高水平学者为引领,感受其学术风采和创新魅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科创研究素养,教学内容从科研成果中提炼,突出研究性、实践性和学术表达。

图4 素质训练课程 

(三)竞赛活动课程

竞赛指导课:专门面向竞赛,讲授知识、技能,整合教学资源开出研究型、实践性强的课程,推进以赛代练、以比促学、师生联动,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

集训类课程:组织集中培训、参观调研、实践教学、创业沙龙、团队建设等活动,构建课程教学设计,强化专项创新创业能力。

图5 竞赛活动课程

(四)创业实践课项目

创业实践课程是以培育孵化创业项目为目标,开展优秀创业团队的全方位培育环节。培养学生基于创新项目,主动了解产业需求、行业发展和企业结构,捕捉创新创业机遇,熟悉创新创业环境,解读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进行商业计划模拟,最终推动学生将创意、创新、创业的梦想变成现实,将优秀创业项目引入创业园孵化,将项目变成创业成果。


图6 创新创业类大赛

 

四、研究课程体系保障的建设方法

(一)制度保障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学业考核要求,优化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监督、评价、反馈、改进等质量保障机制。在平台保障方面,建设优质实验室并实施开放、建设创业基地和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完备的软性服务。

(二)师资保障

鼓励高校设置专任创新创业教师;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兼职教师;教师考核要与导师制、育人工作量体系、年度考核、专业技能职务评聘等现行制度相结合,将工作量折合为课时,将成果折合为职称赋分。

(三)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基金,为师资聘请、教学组织、学生活动、创业孵化等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支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和优秀项目奖励基金,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积极争取政府拨款、企业和个人捐赠,为学生创业项目推介、孵化、产业化等提供启动资金和引导基金。

 

 

参考文献

1.202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架构研究与模式实践”(项目编号2020CCJG004)

2.刘金龙. 创新实验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第七届高校教学发展网络年会电子论文集,2020(1):21-35

3.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1):3

 

编辑:郭晶

排版:张培

指导:孙慧佳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